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已启,看中国市场72变

作者:程永星
来源:中国惠普大学
日期:2015-06-10 10:32:07
摘要:被称为中国工业4.0 的 《中国制造2025》 正式发布,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解析工业4.0时代变革主题,作为一个企业在挑战工业4.0时需要实现那些变化?国家层面将会展开那些变化?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工业4.0发展之根本就是把这个大自然产生的物质和能力转变为让人生活更舒适的各种产品。也就是说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是国之竞争的能力,对于一些小国来说可以在某个环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搞了贸易或者搞个金融就可以日子过得不错了,对于大国来说,没有这个根基其他都是扯淡。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契机,本着“一心一意搞经济,人多肯干、肯拆肯挖肯污染”的精神,以低成本优势不断发展,最终成为的全球制造规模最大的国家,全球制造业品类最全的国家。

  现在麻烦来了,首先是低成本优势不再了:干活的人没那么多了,人工涨上去了,也没那么多东西可拆可挖的了,该污染的也污染了,再污染付出的代价就大了。 西方因为科技的发展,原先需要人工作业的东西现在可以用机器进行制造并且成本可控, 国际上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现象; 第二是原先吵吵闹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现在也努力开始搞经济了,人家成本更便宜。当然中国体系化的优势还是存在的,但一旦趋势开始转变时,如果没有作为,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前几年提出通过拉动内需来扩大消费,问题是,习惯帮别人生产的制造业发现自己搞不出来新东西满足大家需求的产品,已经被提高品位的消费者也是宁缺毋滥的。于是一方面出现了海外消费猛涨,国内库存高企的现象。

  外面的钱挣不到了,自己的钱也挣不到,自己的钱还被别人挣去了,你说这个日子该怎么过。更可怕的是人口结构也不好了,社会未老先富,资源也没那么多了,人的欲望还在快速上升。

  要搞成什么样?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那究竟有多不强,也许RB的定位矩阵中可以帮助我们有更直观的理解。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基本上来说就是虚胖虚胖的。 我们自己的领导也说了,和德国们相比,中国往工业4.0还有很大的,很多还要补上工业2.0,3.0的课。 不过偶们不是擅长跳跃式发展的吗?

  规划中定了一个三步走的目标: 1. 2025年是第一步,这个领域那个领域的明显提升。 大致的意思是应该是还不能比,我自己提升提升。 2. 2035年是第二部,要达到中等强国了。 现在制造业排第一的是美国,第二是德国。 按上图来看,中等强国大概就是英法 这两哥们的位置吧。 3. 然后是建国100周期,也就是2050左右吧,综合实力进入制造强国,大概和美德一起坐前三吧,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故的话。

  总体上来说,以前是五十年赶英超美,现在发展速度快了,三十五年赶英超美的。

  规划中还列了一些指标,反正这些指标都是很难定了,所看下来感觉有些奇怪也很正常。核心的应该是那个很综合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其他三个 专利数,全员生产率提高和增加值提高是三个重点能力衡量,剩下的几个都是衡量投资建设产出的了,比如宽带普及率什么的。 把这些指标和后续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会发生还是有些脱节的,比如说绿色制造这块就没有提及。

  要做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中用了两个章节“战略重点和任务”和“战略支撑与保障”两个章节来讲述政府认为重要的、要去做的事情。看起来感觉不是那么顺畅, 自己总结一下。

  3.1. 中国制造业要具备哪些重要能力?

  分别是: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能力(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绿色制造能力(也就是低能耗生产)、国际化能力、制造服务化能力。 简单说来就是要“ 能搞出新东西,质量好牌子亮, 卖得贵卖得广,少用能力少人工”

  3.2. 要从哪些产业牵头抓起:

  这些产业有: 信息技术产业、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装备工程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基本上这些产业都是属于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类型的,政府牵头不是问题,问题是别搞成政府的独角戏,和其他的民生产业脱节开来,这些产业的产出或者提供的服务如果不能有效的融入到各种日常民生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无法实现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变为需求拉动。

  3.3 政府会做哪些事情来推动发展。

  第一个是搭班子。怎么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建立一支管理团队来推动规划实施。

  第二个是完善交易平台。这里面有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加强各种资源的市场定价能力,通过市场力量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第三个是引好钱流。通过优化融资渠道,合理运用政府财政投入,让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特别是针对于中小微企业。

  第四个是开放市场。对于我们没有的,加快技术和资金的引入。 对于我们已经有的,加快我们的产品和技术输出。 我们的强哥在这点上已经身体力行,不遗余力的成为超级推销员。

  最后是做好人才培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