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话题  >  正文

李炜:企业应多关注国外NFC核心专利 以作出相关布局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移动支付网
日期:2012-12-11 09:00:49
摘要:12月6日,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在北京召开,移动支付网作为本届年会合作媒体对年会进行全程报道。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管理部李炜参加“主题论坛:智能卡与移动支付创新”时发表讲话,分别对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NFC技术简介,专利申请整体态势,主要申请人分析,各技术分支分析,核心重点分析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其中对比了国内外企业专利申请的差距,介绍国内中兴对NFC专利的申请情况。并表示:“专利是国内企业在技术进程当中的紧箍咒或者是绊脚石,所以我们国内企业更应该关注它的核心专利。”企业应该更多的研究国外相关专利,以作出相关的专利布局。

  12月6日,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在北京召开,移动支付网作为本届年会合作媒体对年会进行全程报道。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管理部李炜参加“主题论坛:智能卡与移动支付创新”时发表讲话,分别对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NFC技术简介,专利申请整体态势,主要申请人分析,各技术分支分析,核心重点分析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其中对比了国内外企业专利申请的差距,介绍国内中兴对NFC专利的申请情况。并表示:“专利是国内企业在技术进程当中的紧箍咒或者是绊脚石,所以我们国内企业更应该关注它的核心专利。”企业应该更多的研究国外相关专利,以作出相关的专利布局。详见原稿内容:

李炜:企业应多关注国外NFC核心专利 以作出相关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管理部李炜

  李祎:大家好我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的李祎,今天上午很多专家都提到了一个技术,NFC技术,NFC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技术。

  今天下午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NFC技术简介,专利申请整体态势,主要申请人分析,各技术分支分析,核心重点分析。

  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简介,项目宗旨是普及方法、培育市场、服务创新。三年来我们局所做的一些专利分析报告,我们报告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做过光通信、LCD、OLED以及高性能纤维等等一系列专利分析报告。

  NFC技术介绍,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非接触式传输方式,具有快速性。芯片和天线造价比较低廉,是绿色环保的产品。NFC技术的嗯用场景,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跟智能手机的结合,应用于身份识别、打卡、门禁、尤其在移动支付当中起到很大作用。

  NFC全球专利申请总体态势分析,从2000-2010年关于NFC技术专利申请,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NFC全球专利申请国/地区的分析,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更关注NFC技术的研发,在我国为什么会关注呢?因为我们有很多应用市场前景。全球申请目标国/地区分布情况,全球从事NFC技术相关申请人,美国、欧洲、中国是属于全球申请人比较愿意申请进行专利保护的市场。

  NFC全球申请排名情况,索尼公司一家独大,申请112个项目,诺基亚、三星、LG以及我国的中兴公司,中兴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排名前十的国内企业。从排名当中可以看到,2006年之前国内企业没有进入前十排名,2007年开始中兴公司进入全球申请排名前十,位列第4,2009-2011年中兴进入第一。

  我们从专利申请人各个角度来进行一个描述,不仅关注它的申请量,还关心它的发明人数,也就是在技术上投入多少人力,还关注它的研发持续时间,以及近三年来的申请量,还知道它的核心发明人有哪几位。关注它的专利布局,现在企业选择走出去,一个国际化大企业,不单单在自己本土进行专利申请,更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布局,以进行系统的抢占以及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博弈。

  索尼公司不但在日本申请较多专利,在中国、美国、欧洲以及韩国也申请相当多的专利,对比之下中兴公司仅仅在中国申请较多专利,在美国、欧洲仅仅零星申请,在日韩根本没有申请,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我们走出去的路程还稍显落后。

  我们还关心它的技术分布情况,看它在哪些技术上进行分布,最后我们通过它是否提出了NFC技术,以及是否参加NFC论坛,是否参加NFC的专利池等,以及它的主要产品,来看一下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

  NFC专利的技术分布情况,我们将NFC技术分解四个分布,终端、应用、安全、通信,终端涉及到芯片应用结构,应用主要是支付、非支付以及数据传输,安全主要涉及通信部的安全问题,通信主要是涉及一些底层的协议。

  (图)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NFC研发重点是终端和应用当中,分别占35%和30%,我们还给出各个国家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这项技术下,在各个技术分支下各个国家实力比较强的。

  NFC技术分支发展趋势,NFC四个分支整体呈同步增长趋势。由于前面我们看到终端和应用属于研发的热点,我们想进一步关心一下终端下面有哪些技术业内比较关注。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源、天线、芯片、读卡器是比较关注的,还可以看出在电源、天线、读卡器上索尼公司申请量最多,也就是说索尼公司在这三方面属于领先的一个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芯片技术,在申请量,在专利拥有量上,没有我们国家企业,全部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

  NFC技术在终端的技术发展情况,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子分支上技术出现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我们以天线为例可以看到,早期的天线是通过磁场来进行的,后期发展由于天线终端大小尺寸的要求,对天线结构又做了一些调整。后面又出现了一些磁场以及电场,同时可以进行通信的天线,到最后可能会增大一些通信距离,对天线进行一些改造。所以通过这张图可以整体把握一下它的发展脉络。

  下面看一下应用中的各个构成。我们将应用分为技术和非支付。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NFC技术在非支付中的专利申请量是多于支付应用中的。从非支付的应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识别、智能媒体、识别传输、监控以及搜索等等属于它研发的热点。中兴公司在支付方面的应用比较关注,这方面申请13件相关的专利申请,我们可以看到VISA也在支付方面进行了一些研发,包括中国移动。非支付应用,索尼、三星、LG对非支付应用做了相关的研发。

  NFC技术在应用中的技术发展路线,我们还是以移动支付作为一个例子来看一下。在2000-2002年就看到,通过NFC来传输这个交易请求,到 2005-2006我们可以看到,开始出现移动终端和pos机NFC之间的交易,通过移动支付的普及,交易中的安全问题日显突出,07-08年在NFC交易当中有一个安全的相关技术出现,到了近些年来,移动支付交易快捷键以及进入交易地址的相关技术开始出现。

  下面再介绍一下NFC中国专利申请各省市的情况。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NFC技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中国台湾地区,反映出各个地方的创新主体,包括广东的中兴、TCL,上海的复旦微电子、华虹,都是NFC主要推动者。

  国内NFC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各级产业链的厂商,包括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终端知道商都参与到这个技术研发当中。NFC专利申请当中,公司、企业是一个技术研发的主体,企业进行一个分解,我们发现终端制造商和芯片制造商是在这个技术方面表现比较积极的。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技术研发方面以及专利申请方面做得不是很多,在金融机构里面我们可以看到Vstar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前面介绍了整体的态势分析。对于行业影响来讲,它不是所有的专利影响,是一批专利里面有一批非常重要的专利在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影响这个行业的格局,我们筛选出63件NFC领域的重要专利,我们对重要专利进行分析。在重要专利格局当中,索尼公司依然有众多的重要专利。

  重要专利的整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重要专利申请时间比较考后,被引频次都比较低。这些重要专利里面设计标准的有56件,其中39件重要专利进入中国,也有可能会对国内企业研发造成影响,其中有14件是有效的,现在法律状态是有效的,所以国内企业要重点关注这14件有效的重点专利。因为我们知道,专利是国内企业在技术进程当中的紧箍咒或者是绊脚石,所以我们国内企业更应该关注它的核心专利,通过对它的一个被引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索尼公司在这些专利的外围,自己布局的有11个相关专利,包括诺基亚、IBM、高通等公司,总共布局了19篇专利申请。从这里可以看到,索尼公司对这片专利相当关注,其他公司对这片专利也非常关注,这就更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去研究一下这些专利,从它的周围能不能进行一些相关的布局。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知道,索尼公司不但申请量最多,而且拥有最多的追求专利。索尼公司是NFC技术领域的一个领军者,这些领军者后面的技术推动者是谁?我们对索尼公司重要发明人进行了一个聚焦,通过专利数、被引数量,以及被引百分比,对发明人进行了影响度排名,最后排出高山佳久,他曾经是在推进NFC的标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也获得了杰出贡献奖,他所做的发明和创造,我们要尤为关心的。

  高山佳久所做的技术脉络是什么样的?2000年之前技术主要集中在底层协议,包括防碰撞等等。到2008年主要是节省功率方面。我们在讲国内现在很多企业,国内企业意识到通过专利来保护自己的产品或者技术,这些专利到底该申请到哪些地方?专利布局更应该布局到主干性,而不是无人区,只有这样才能对竞争对手有一个阻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参考一下行业内的核心团队、核心发明人的重要专利申请。

  以上是我今天所做的一些报告内容,这个只是我们今年做的课题的一部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明年1月份出版的产业专利分析报告,谢谢大家。(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廖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