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访谈报道  >  正文

智慧改变地球

作者:刘琦琳
来源:互联网周刊
日期:2009-04-08 16:24:50
摘要: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让科技真正更深刻的渗透并融入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体中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能而有慧,让智慧引导地球,才是Smarter Planet的主旨。
  “中国2009年的目标是保八(GDP增长达到8%)。但是即使保八成功,也不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水准,也不意味着财富累计值得骄傲。”“中国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关键还是体制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说道。 

  如果不是会场中明显强调的蓝色布景,一时还看不出在北大讲堂和2009年IBM论坛会场的区别。 

  在这次论坛上,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被有些人视为虚无飘渺难以把握:新人歌旧曲,没有新技术落地,缺乏像“e-Business”、“on demand”那样引领时代科技步伐的高妙,并且充满对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及美国政府新兴就业机会觊觎的浮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认为,作为IT企业的IBM,却提出一个超脱于IT、互联网,几乎无所不包的宏大愿景,一方面,继续依靠由来已久的优势推进商业计划,另一方面,以脱离商业的人文关怀呼吁全球的互联互通、由“能”及“慧”—以“入世”的态度做商业,以“出世”的态度提理念,这就是IBM。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如果不是因为“云计算”的“计算”二字过于土气,也许“云计算”就成了现在的“智慧地球”。 

  2008年初,彭明盛问IBM一位高级副总裁Jon Iwata,“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彭明盛继续追问:“云计算?”Jon Iwata表示疑问,“云计算太窄了。”一个月后,当他们再次讨论时,有人提到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彭明盛兴奋地说,“Yes”。 

  从某种角度来说,IBM认为,“互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智慧地球。而这个“+”就代表着“智慧型应用”。

  互联网容易理解,而“物联网”+“互联网”则容易使人简单理解为鼠标加水泥的信息化。在IBM看来,“物联网”要比信息化更深一层——“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用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的话来说,这就是数字化、信息互联及智能化的过程。 

  从工业化革命到信息革命,从个人电脑模式到互联网浪潮,“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的事实”。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智能感应技术提供了一种给所有系统传感器的可能。而“传感器”,则“泛指一切能感应、度量、传递或接受和反应的设备和仪器。” 

  据估计,到2011年,将有20亿人上网。而“物联网”所指对象—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正在迈向1万亿大关。此外,全球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在2007年就已突破33亿,2010年,全球生产的RFID数量有望达到300亿个。如果仅仅实现数字化而实现不了“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那么数字化的“物”就会变成信息孤岛。所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成为非常能体现“智慧”的一个环节。 

  “更深入的智能洞察”则表现为对数据的处理、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云计算将成为人们可负担得起的数据处理手段,更大程度的利用数据、提取信息,从中获取洞察力,就可以更灵活而明智的作出决策。 

  这意味着,经济可行的智能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行业、用于各种产品,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无论自然体系,还是行业系统,或者企业,甚至人类本身,都有望更紧密地相互关联整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智慧系统。 

  从“国际商业机器”到“e-Business”、“on demand”再到如今的“Smarter Planet”,IBM,这个几乎从骨骼架构开始就参与现代信息系统构建的企业,此刻提出的愿景是实现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体的互联互通,实现地球信息系统“灵与肉”、“躯体和经络”的完美融合。 

  反观全球局势,在IBM看来,目前世界面临的诸多危机中,信息不够畅达、不够“智慧”是造成危机的因素之一:“银行的现有系统无法处理随着抵押债权证券化、融资和交易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致使银行无法得知和管理其风险敞口。他们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失去了洞察力”,如果金融系统具有这种洞察力,也许金融危机就不会爆发了;如果食品更加智慧,全国30万儿童或许可以避免遭受“三聚氰胺”奶粉的毒害。 

  实际上,在这些简单因果链条背后的,可能有很多复杂因素造成了令人沮丧的危机,很多情况下,制度因素和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制约更大程度上造成了萧条和悲剧的发生。不过,“智慧地球”的实现至少带给我们这样一种达到理想境界的条件:足够的有价值信息。而这,无论对于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精神生活自由度的提升,都是必要条件。 

  创新,而不是修补 

  在企业宣传方面,环保问题引来的关注也成为IBM此“智慧地球”系列广告的着眼点: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小社区每年为寻找空车位所浪费的燃油高达4万多加仑;而现有的油井中只能提取20-30%的石油;由于供应链低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每年损失约为400亿美元…… 

  论坛当天,在IBM论坛会场,主持人请参会者用手中的智能投票机参与关于“智慧地球”的互动:北京目前有350万辆汽车,每辆车平均每天因交通拥堵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大概多少?在中国由于医疗信息不共享,每个病人辗转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至少要多花多少钱来支付交通、办理各种手续、检测等各种费用?在中国,平均有多少比例的生活、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流入江河……而答案往往是那个最坏的选择项。 

  不过,如果仅止于出于绿色IT、对环保问题考虑的角度,则“智慧地球”就会少很多除企业社会责任外的前瞻性魅力。创新,而不是“修补”思路,是我们从IBM“智慧地球”理念里看到的另一个亮点。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指出,“十五年周期律”表示,信息技术产业每隔10~15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并催生新市场、新业务模式、新产业的规律。危机增多,但同时使人类能够站在一个面向未来全新发展的门槛上寻求创新。 

  “智慧”在中国 

  “如果想搞懂IT、互联网,就去读《黄帝内经》”。中国文化中对“筋络”的阐述,对互联互通、整体性的描述和认可,大概在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智慧”在中国。 

  从另一方,就中国本身来看,“智慧地球”的思维方向也是有特别的涵义。尽管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世界经济最“可指望”的希望,高增长低就业、大量消耗生产要素的粗放型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如何打破信息瓶颈、“智慧”的利用能源、劳动力,实现一种健康和谐又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电力……IBM此次针对“智慧地球”提出的行业解决方案也马上添加了“智慧”的标签。这被理解为IBM对中国政府投资的含蓄示好:与大环境契合,在中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医疗、交通都占了相当的比例。同时,钱大群也建言政府“应该建设智慧的基础设施,激励创新产业,带动内需,创造就业”。 

  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市场也确实成为IBM的重要市场:2008年,IBM实现营业收入1036亿美元,税前利润167亿美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为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成为IBM增长速度最快的一项业务。同时,IBM在中国中间件市场两年内实现增长达70%,2008年的占有率位居首位,并继续保持了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的地位。目前,IBM软件集团为超过7000家中国客户服务。 

  钱大群说,如果多年前IBM的变革还可以依靠郭士纳及IBM团队内部努力实现“大象跳舞”的话,那让地球“跳舞”的“智慧地球”则需要各行业、来自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协作。 

  2009年,IBM针对大中华区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将一批高层管理人员引入大中华区;继续加强地方市场建设,把26个分公司做的更大、更深、更强;抓住新兴行业的机会,结合政府的发展策略,深化行业的IT架构。同时,IBM还将在中国开发中心成立行业解决方案中心,增强全球服务和研发能力。 

  “IBM做所有的事情”——这是截取自去年IBM全球高级副总裁、软件集团总经理Steve Mills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此刻用在IBM身上显得格外有意味——从“国际商业机器”的技术特质到关注“智慧地球”极具使命感的人文关怀,IBM满足了人们对伟大企业的期待,果然开始做“所有的事情”。 

  不过,如同所有引领时代潮流的理念必将成为历史一样,“智慧地球”并不是终结。当全世界的人、物实现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信息的通达还将使人类面临选择的困惑。不过,在这之前,IBM“智慧地球”提出的对于人类目前信息利用状况的反思、对科技与新经济渗透的预测,值得我们思考,“智慧地球”的畅想,也值得每个人期待一个信息丰富而有效、人类可以充分释放的Smarter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