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超市自建食品安全供应链该成为趋势吗?

作者:市场周报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7-03-04 11:44:12
摘要:那么,生鲜食品安全供应链到底应该由谁来投资建立?又该由谁来监督检查和维护?供应链监控所依照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健全?
     本报6月9日刊登的“‘瘦肉精风波’催醒超市自建生鲜供应链”一文,近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一些读者除了对“猪喂了瘦肉精,鱼和鸡添了激素,青菜农药超标”的食品安全现状表示强烈的不安和不满外,还就“连锁超市自建生鲜食品供应链成为一种趋势”问题提出质疑。

  近来一些读者强烈地反映,超市自建安全供应链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加企业成本不说,而且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小超市怎么办?小农贸市场怎么办?他们能自建安全的供应链吗?国家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他的办法只能是表面文章。
  那么,生鲜食品安全供应链到底应该由谁来投资建立?又该由谁来监督检查和维护?供应链监控所依照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健全?

自建生鲜供应链就安全?
  目前,一些超市通过挂牌饲养、屠宰、检测等的全程跟踪,建立起生鲜食品质量跟踪体系,对于重建消费者的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进行了全程跟踪的所谓“质量体系”产品无形中价格也攀升了一两倍,是大多数百姓所不能接受的。
  以“瘦肉精风波”的发源地湘潭为例,步步高超市在事发后宣布与湘潭县安全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包销其旗下的5万头“湘九红”生猪,核心是步步高对进入超市的生猪从饲养到屠宰上架进行全程监控,每头猪的信息都有案可查。但是,安全链条建立后,生猪以及其他生鲜食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可企业的成本却相应增加了。
  据了解,每公斤猪肉的成本由此提高0.6至0.8元,其中0.2元/公斤是补贴给养殖户的。在目前的条件下,猪肉提价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可不涨价,超市就会增加运营成本,短时还可以,若长久发展下去拿什么来保证呢?
  还有像家乐福,尽管从1999年便开始在中国开发质量体系产品,迄今已经开发了猪肉、苹果、脐橙、蔬菜等10多个质量体系产品,但在超市,记者发现知道的或热衷购买质量体系产品的消费者并不是很多。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仅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建立了该体系。业内人士分析,高昂的加入代价和并不十分明显的回报阻碍了它的发展。
  按照家乐福的质量体系标准,对产品从生产到供应上货架每个环节均实行档案化管理,产品的品种、产地、生产者都经过严格挑选,整个生产流程持续进行审核和监控,有完整的可追溯的记录。
  为了了解这些这些可追溯记录,记者特地来到家乐福在北京的质量体系蔬菜基地——位于小汤山的特菜大观园。记者注意到,虽然蔬菜园里有着温度、湿度的自动控制装置,但在查询追溯记录时,明显感到比较简单,都是当地种植农民手写的数据,由于没有电脑检索,要想查到所买蔬菜的施农药、化肥等种植情况,并不容易。即便是查到了,谁又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为记者并没有发现对数据填写人该承担的责任的规定,因而,对这种所谓的追溯也让人在心里打起了问号。
  质量体系内的商品尚且如此,那么对于超市内绝大多数没有采取全程质量体系管理的生鲜食品的安全问题就更难说了。还是以家乐福为例,据了解,一种商品进入家乐福的程序是其进场前,首先要经过苛刻的检验和长期的谈判。然而,一旦合同签订,产品的质量即受合同约束,由供应商负责,家乐福只是定期检查。但是,家乐福的这种管理方式只能在事前和事后起到一定作用,却难以保证过程中问题的避免。

难以承受的全程管理之痛
  尽管流通企业为此进行了不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还是频频被曝光食品问题,这看上去实在有点冤。
  瘦肉精被添加在饲料里,若这些瘦肉精是禁止的,为何饲料厂商可以随便添加?现在查出湘潭的猪有问题,难到其他地方就没有问题了吗?如果说超市卖生鲜猪肉要自己建立供应链,那么,养殖企业或经营户不也要建自己的供应链吗?
  而这次被查出有农药残留的万佳也想不明白,以广州东晓路万佳超市果蔬部为例,据介绍,该超市两个月前就花了十几万元购进了一套农药检测设备,工作人员称,他们每天都要抽检部分蔬果。可为什么还是防不胜防呢?
  对此,华南农业大学园艺院院长陈日远表示,一般超市里的检测仪器只能检出农药残留量超标,不能具体检测出哪种残留量超标多少。而且对于非法禁用的农药,超市里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需要用专门的仪器、专门的试纸才能检出。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指产品本身,而且是指整个食品供应链的一致性、可靠性和持久性。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认识,才能使生产者、零售商以及最后的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多方共赢的伙伴关系。
  目前,食品供应链正从自给自足的方式向大规模集中生产方式转变,一头牲畜从生产到销售出去有很多的中间环节,而且这些中间商大都缺乏一些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可靠、安全的供应链。现在并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够在超市里通过检验手段检测出这个产品是好还是坏的,这样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控制所有产品的质量,所以就必须从整个产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在整个供应链当中都保证它的质量,严格地进行约束和控制产品质量。
  这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产品的追溯性可使其从生产的一开始到最后都可以追溯到它是从哪里来的、谁生产的、经过哪些工序,也就是说整个产品的生命历程都可以得到追溯,使得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透明。这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牵涉面广、资金投放量大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完善的管理外,还需要一支有相当管理水平、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员队伍,并用这种全程质量管理来规范指导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质量保证”。 

帮扶还需快马加鞭
  尽管近两年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但老百姓还是普遍认为没有享受到政策给实际操作带来的效果。尽管早在2005年2月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指出要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能力,但这是不是还只停留在“一纸文书"上,真正有多少落在了实处?
  尽管农业部要求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逐步实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但至今还没有做得到位、值得推广的典型范例。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金卡工程”电子标签应用试点项目、“四川牲畜、食品产业链电子标识管理系统”近日在四川省邛崃市正式启动。四川省生猪食品加工企业春源集团与四川鼎天电子标识技术系统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技术,为首批1万头生猪安装电子芯片,建立生猪产业链“信息库”。通过电子芯片里记录的原始数据,人们可以查到相关猪只从养殖到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所有信息。一旦发生疫情等非常事件,便可通过芯片信息进行有效追溯,并迅速控制,以减少损失。 
  据了解,这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动物饲养、屠宰、流通全程监控系统,能够确保牲畜饲养、屠宰、流通环节信息透明及可追溯。防疫和质检部门通过这套系统可对生猪种群、品种及饲养、防疫、检疫过程进行全程监管。流通企业也不用再为食品安全问题整天提心吊胆了。
  但是政府不采取连动的措施,也很难使这一先进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到人们的食品消费生活中。日前国家15个部委联合发表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并已将RFID技术发展与应用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立RFID标准体系,推进重点行业应用。那么,是不是应该把食品安全列为重中之重呢?政府是否能率先给食品安全一定的资金扶持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呢?不然的话,光有技术,不在生鲜食品市场进行推广,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鲜食品的安全问题。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