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江西医保卡将能这样用:余额可健身消费

作者:郑荣林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日期:2015-08-07 10:19:52
摘要:8月5日,记者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该省正式出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1300亿元,该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由目前的1.42平方米增加到2平方米,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该省总人口的36%。同时,探索开展个人医保卡余额用于健身消费试点,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让老百姓“动”起来、让产业“活”起来……8月5日,记者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该省正式出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1300亿元,该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由目前的1.42平方米增加到2平方米,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该省总人口的36%。同时,探索开展个人医保卡余额用于健身消费试点,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10年增加近200万“爱动一族”

  该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多少?据权威数据显示,这一群体约占该省总人口的32%。

  按照该省正式出台的文件,到2025年,这一比例要增至36%,这意味着该省“爱动一族”将新增近200万人。

  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动”起来,最好在家门口就有锻炼场所。省统计局的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该省共有55种类型的66515个体育场地,其中,大型体育场有43个,这显然难以满足需求,以至许多地方一到周末,羽毛球馆、篮球场便“一馆难求”。

  该省计划利用10年时间,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目前的1.42平方米提至2平方米。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和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都要达到100%覆盖。各地要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游泳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运动)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

  为此,各地今后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体育产业规模增加千亿

  体育产业的“风口”已来临——国务院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要达到5万亿。该省体育产业规模也要从2013年的300亿元,激增至2025年的1300亿元。

  如此巨大的一块蛋糕,赣企应该从哪些领域“下嘴”?该省明确了清晰的路径: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与政府合作等多种方式承办体育赛事、建设运营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发展体育用品;以省直国有体育资产等为基础,组建省体育产业集团,形成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

  去年在巴西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杯足球赛,让江西企业赚到满满的一桶金,比赛用球、纸品、队服、灯光雕塑等,都是“江西制造”。发展体育用品业是该省做大体育产业的重要措施,该省要以赛艇、皮划艇、龙舟等优势水上运动项目为切入点,加快发展赛(游)艇、龙舟、龙狮等竞赛表演用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体育用品产业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用品产业基地。

  同时,该省将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养老、教育培训、信息等行业的融合,促进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鼓励景区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促进体育与中医保健融合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康复科,推广“运动处方”;制定“互联网+体育”行动计划,加快建立体育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场馆和赛事活动信息实时查询、健身场地在线预订支付等服务功能。

  健身消费刷医保卡试点

  在深圳、苏州等地,如果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充足,可部分用于健身消费。该省也明确提出,要探索个人医保卡余额用于健身消费的试点,作为完善健身消费的政策措施之一。

  现在运动健身场馆“一场难求”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许多场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对此,该省要下大力气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首先是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再就是加快制定该省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完善安全检测、维修维护等机制。

  在完善健身消费政策方面,该省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要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人物访谈